扫一扫
关注我们
了解更多
2025年,面对全球贸易政策愈发复杂的背景,中国铝合金出口企业正步入前所未有的“出口生死线”。
美国对中国产普通合金铝板实施的双反政策,已将税负压力推至极限:
反倾销税率高达 167.16%
反补贴税率最高 137.65%
综合税负最高超过300%,直接导致大量出口订单流失、客户暂停合作、企业库存积压。
然而,就在行业陷入困局时,一条名为“第三国转口贸易”的路径,正在悄然成为出口企业“逆风翻盘”的希望之光。
转口贸易,不只是应急工具,而是未来“基础设施”
当前,越来越多铝合金出口企业正在将马来西亚、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作为中转平台,通过合法合规的“产地转换”模式,完成对美国市场的身份漂白+高税规避:
从中国起运至马来西亚保税区;
完成换柜、中性标签及包装;
办理当地原产地证(CO);
以第三国产品身份出口至美国,避开原产国限制。
据业内调研显示,转口模式下的清关成功率达95%以上,平均通关周期控制在30天内,且客户接受度逐步提高,部分企业已借此恢复70%以上出口份额。
趋势判断:转口操作将从“选择项”变为“必选项”
未来三到五年内,受地缘政治博弈、产业链重构及本土化政策影响,中国制造的出口通道将面临长期压力。
尤其是:
贸易保护主义常态化
技术性壁垒持续加码
反倾销调查加速蔓延
产品原产地要求更加严苛
这些趋势将迫使企业将第三国转口贸易纳入核心战略,而非临时替代方案。
率先转型者,将赢得更大的主动权
以广东某铝业出口企业为例,其在2024年中即提前部署马来西亚转口通道,至2025年6月:
成功避开多个美方税号清关限制;
订单同比回升41%,新客户增长近30%;
在海外市场反而实现品牌曝光度提升。
这不仅验证了转口模式的实操有效性,更体现出“合规转向”带来的长期红利。
未来布局建议:出口企业应构建“三重转口能力”
风险预警机制
及时关注各国政策变动,建立敏感商品出口预警系统。
中转通道资源储备
提前建立与第三国物流、清关、文件机构的合作关系,确保渠道可控、操作稳定。
合规体系建设
强化单证一致性、原产地证明链条、运输监控等能力,构建可查验、可追踪的全流程合规体系。
通道越窄,路径越贵;出口越难,策略越值钱
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的大浪中,等待与观望只会让窗口更小。
真正具备前瞻眼光的企业,早已在探索新的航线。
铝合金出口的未来,不止于制造,还决定于通关路径的选择。
现在,是每一家出口商认真思考转口布局,重塑通关能力的关键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