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
关注我们
了解更多
2025年,全球贸易战持续升级,中国玻璃制品成为多国关税“靶心”。美国对浮法玻璃加征124.5%的反倾销税,欧盟对玻璃纤维制品征收10%至20%的关税,印度和巴西对钢化玻璃、瓶罐类产品施加5%至30%的税率。此外,叠加美国45%的普通关税,出口成本飙升超过75%,企业面临严重的利润压力。
面对高税壁垒,中国玻璃企业正通过马来西亚转口贸易实现“身份转换”,以合规路径规避反倾销限制。根据行业数据,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玻璃制品的转口规模同比增长了68%。
中国→马来西亚:将货物整柜发至巴生港保税区,并保留出口退税权益;
换柜洗产地:在马来西亚完成换柜、更换包装和重贴标签,申请马来西亚原产地证书(CO);
合规文件链:同步更新提单、箱单和商业发票,确保“马来制造”身份无漏洞;
二次出口:以马来西亚原产地身份出口至欧美、印度等目标市场,成本直降80%。
困境:2024年,山东一家玻璃厂对美国出口的玻璃瓶遭遇30%的反倾销税和45%的关税,导致订单流失约45%;
转机:2025年,企业采用马来西亚转口贸易,通过槟城港保税仓进行换柜和CO认证,整个过程仅用时3个工作日;
成果:出口成本从750美元/吨降低到120美元/吨,半年内恢复90%的市场份额。
政策红利:作为RCEP成员国,马来西亚享有关税优惠,中转货物免缴本地增值税;
效率保障:从马来西亚到欧美的海运仅需3天,清关速度比越南快40%;
风险可控:通过第三方中转,能够有效规避反倾销的追溯问题,2024年成功案例已超过200起。
选品筛查:需要精准区分是否符合反倾销豁免政策,特别是像啤酒瓶铝箔、5.5微米以下非电容器玻璃等需准确判断;
代理甄别:选择马来西亚本地实体服务商,避免“幽灵柜”操作的风险;
文件闭环:确保马来西亚原产地证(CO)和提单签发日期一致,避免印度海关因时间差问题的严格检查。
2024年11月,美国商务部对中马浮法玻璃启动“双反”调查,这意味着转口路径可能需要动态调整。专家建议:
建立东南亚多国中转矩阵,避免对马来西亚的单一依赖;
与RCEP成员国深化产业链合作,获取“真转口”资质;
投资马来西亚本地深加工,提升产品附加值,以应对更严格的审查。
全球80%的玻璃制品供应链与中国关联,转口贸易不仅是应急的解决方案,更是供应链全球化的必修课。留言“玻璃转口”,获取2025年最新合规方案及马来保税仓实时报价。